1)第九百六十三章 美妙的误会_年代重生:炮灰女配要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幼湘没有跟他们吵,虽然她保持了理智,但对他们直接忽视她的论据,直接对她下危言耸听的定论十分不理解。

  有了脓疮不挑破,非要到严重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再调整?

  “她啊,还是太年轻!”会议前排,许老同乔老坐在一起,小声沟通。

  太年轻,也太有能力,因为她的能力,宋幼湘一直高歌挺进,掌权者对她都多有包容。

  不怕得罪人固然是优点,但若不够圆滑,有些暗亏就无法避免。

  许老这是先替宋幼湘在乔老面前铺个路。

  “有能力的同志都是这样,放心吧,小宋有分寸。”乔老倒是对宋幼湘十分有信心。

  现在学者界普遍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收缩、再发展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这实际就是出现问题之时,不及时干预,导致问题不可收拾,然后政策激烈干预,进于一段停滞期后,再发展。

  前两年的政策大收紧,就是源于此。

  再往前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两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这样的情况,还容易导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政策与人心间的博弈。

  一张一收,每次政策变化都极大,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这就导致上下间的关系敏感。

  政策频繁震荡,地方上下意识地会对政策可能的变化做出预防性措施。

  但说句心里话,乔老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并不担心。

  因为国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心,发了狠心要把经济工作抓起来。

  大船一旦确定方向,就会坚定不移朝目标走去。

  或许会有走错路的时候,但只要灯塔在那里,很快就会归航。

  乔老担心的是如今经济学界的现状,只抓理论,不讲事实,一味地歌功颂德,未能起到原本的监督批评作用。

  ……

  会议没有因为个别人的发言暂停或是引发大规模讨论,宋幼湘之后,还有好几个人汇报工作。

  其人一个年轻记者的发言,引起了宋幼湘的注意。

  对方拿出一篇去年发表在光明报上的文章,那是一篇讨论经济发展问题的报道,是一篇过时的旧文章。

  文中一个概念引向另外一个概念,洋洋洒洒几千字,没有半个事实佐证,也没有任何数据支撑。

  记者把文章通读了一遍后,停顿了两分钟。

  一篇上了报纸的报道,平时翻看不觉有什么问题,但在这种专业性的会议上诵读,不亚于当众凌迟。

  凌迟的不仅仅是文章的作者,如果他在场的话。

  记者的诵读响应宋幼湘之前的发言,无形的耳光随着声波送出去,打在每个人的脸上。

  就连乔老和许老等人,也觉得脸上无光。

  这两分钟,现场鸦雀无声,停留得非常巧妙。

  其间,记者目光看向宋幼湘,宋幼湘意识到什么,轻轻地向他点了点头。

  记者大约是受到了鼓励,抬头挺胸地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