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五章 发光的朱标_大明太孙朱雄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脸色,就不是一般人能看得起、招惹了的。

  皇帝小时候,朱家是金户,年年要向官府缴纳金子作为赋税。可朱家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金子交税呢?也正是有此切肤之痛,皇帝才会赦免龙阳的积欠,并减免当地的赋税。

  再说龙阳县当地的实情,县城西南高峻而易遭干旱,东北低洼又连年洪患,在元末那里就是湖广出了名的萧条穷县。

  再加上改朝换代之间的战乱,许多田地都荒芜了。太平日子才几年啊,他们身上能有多少油水经得起每年三万七千石这么重的赋税。

  “而说到这个赋税,就不得不追本朔源。说说这不合时宜的赋税,根子究竟出在哪里?”

  “看看这根子在哪?看看这责任,在不在于民!”

  大明立国之初,因循前元的田亩账册,按照元廷所载之数征收赋税。可元廷的田亩账册就准确吗?

  当然不,元末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不断,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元廷的那些官,拿着耙子搂钱都来不及,谁有功夫核查田亩土地。

  只要有好处拿,一百亩地收一亩地的契税,也不是问题。再加之流水的官吏,走马观花一般来来往往,实际的田亩、人口,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了。

  大明立国之后,除了因循前元的田亩赋税账册外,也先后两次命各地官府核查实际的田亩数量,以备戡合、调整税法使用。

  可各地报上来的田亩数量、人口数量,就都是真的?拿龙阳县为例,从至正十五年起,龙阳县的人口、田亩、赋税就没变过!

  “为什么没变过,诸卿心里应该明白吧!”

  “朝廷只追究现任,没有追责往任,已经是格外宽厚了。”

  官员们的懒政坏的不过是一本账,可治下百姓要付出的便是血、泪。他们不得不为官员们的考课买单,背负沉重的赋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所以,追赋的事,也要因时、因势。具体的事,具体分析。追缴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属地,是否有遗漏,是否有没做到的事,然后再说怎么去追税。

  历朝历代都有因逃税而流放外地,客死异乡的。那大明朝,是不是也要步他们后尘,把百姓逼的无路可走,进而揭竿而起呢?

  “诸位中,有的随陛下起兵,反抗元廷的暴政;有的是开国之后,历年的进士科考上来的。”

  “孤相信,你们在起兵、入仕的时候,心里想的一定是让子孙后代,不在再过前元时那样,仰人鼻息,食不果腹的日子。”

  在朱标看来,怎么追缴不是本事。真正有本事的官,是怎么带动百姓致富。

  利用各地现有的条件,劝课农桑,种桑养麻,鼓励手工,用创造的财富去还赋。比起抄家还赋,将他们仅剩的财产全部夺走,是不是更得民心。

  看着太子朱标站在阶上语气平缓的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引经据典的论事。朱雄英心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们心自问,他就没有这种耐心,听诸臣在这菜鸡互啄。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