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四十章龙虎俱在,铁证如山_不正经的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事件”,让龙的传说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兴隆洼遗址被发现之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与龙有关的文物,出土于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400多年。

  这条“龙”是当时全国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这条龙的出土,无疑让世界上是否曾经存在龙的争论,又一次甚嚣尘上。

  1987年南河省py市,正在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

  本意是为解决py的工业和城市用水,没想到却在施工处发现了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

  考古学家们激动不已,连忙终止了施工进程,开始对这处远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这处遗址的45号墓室中,一条栩栩如生的“华夏龙”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

  可以看到,这座墓室中部,摆放着墓主人的骨架。

  而他的两边是用蚌壳,精心摆放的图桉,一龙一虎,极为生动。

  龙图桉长1.78米,高0.67米,虎图桉长1.39米,高0.63米。

  龙和虎将墓主人夹在中间,呈拱卫之势,又像是千百年来墓主人的守护神。

  当时正好是农历龙年,py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故乡,这条“中华第一龙”的出土,顿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

  史书曾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所以当时也有专家猜测,45号墓室的墓主人,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

  这条龙的出现,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龙”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象,并非是后世的其他动物演变而来。

  让人不禁想起,史书中对于龙的种种记载。

  比如《史记·封禅书》中的“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

  《新唐书》中的“贞元末,资江得龙丈余”。

  或者是《江西通志》中的“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等等。

  这些记载加上“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让人不禁思考,龙到底是传说中想象的生物,还是的的确确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物种?

  在py西水坡遗址被发现以后,考古学家邹衡曾题词道:“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1995年py还举办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会上py被正式命名为“龙乡”,代表了其龙文化起源的地位。

  如今这条“中华第一龙”被藏于南河py博物馆,还曾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无论人们对它的认识如何,对“龙”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看法,龙文化都已经在千年的时光变迁中,深深印刻在了每一个华夏人的心里。

  这对我们的血脉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陈文哲看着眼前的砖凋,上面就只有龙图,而没有虎图。

  这样也算很不错了,毕竟贝壳摆出来的龙虎图桉,就那么一幅。

  他们能够弄到一些古墓的墙砖,上面还居然有着龙图,就已经算是十分幸运了。

  不用说,这肯定是盗墓贼的贡献,他们肯定提前光顾过那座古墓。

  就是不知道,当年那座古墓既然被光顾了,为什么没有带出里面的其他东西?

  比如那用贝壳摆放出来的龙虎图桉,或者还有其他?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