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缉凶(6):死局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丽城疾控里看似有六种青霉素可供选择,但真正能入在座专家眼的只有四种。

  其中天然青霉素g针对链球菌、螺旋体、放线菌和脑膜炎奈瑟菌中有不错的表现,加大用药剂量时可以穿透脑膜炎时的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产生较高的血药浓度。

  但青霉素g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来不太稳定,不耐酸不耐碱,半衰期也短;二来对针对自己的青霉素酶和β内酰胺酶都非常敏感,稍有存在就会失活。

  相比现配现用的g,专家们都更喜欢用青霉素v。

  v更改了天然青霉素中部分分子基团,让它更稳定,能耐酸,半衰期也更长。半衰期长就意味着能在体内停留更长的时间,更不易被代谢掉。同时在面对青霉素酶的时候,因为部分基团的不同,它也能稍稍抵抗一下,不至于一碰就碎。

  但丽城疾控和周边医院的青霉素v都只有口服片剂,王贵早就没了意识,根本醒不来,青霉素v没法用药。

  而剩余的其他四类也和青霉素v一样,属于半合成青霉素,不过挑选起来也得慢慢来。首先从药效来看,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这四种青霉素里,苯唑西林被率先排除掉。

  苯唑西林是青霉素中的异类,在面对革兰阳性菌时,只要对其余青霉素敏感的菌,它往往没什么杀伤作用,效果恐怕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说起来,它的定位倒是有点像氨基糖苷里的奈替米星。

  当然,也不是说它毫无作用,在面对军备进一步升级的耐药菌,苯唑西林就会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尤其是在人类不断进化武器,祭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之后,细菌也同样在适应战场变化,慢慢出现了一种耐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菌种。

  人类和细菌的博弈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

  就像人类在不断为青霉素这辆坦克添上厚重装甲,以为足以刀枪不入的时候,突然敌军中一部分人放弃了手里的ak47,从兜里了掏出一堆肩扛型反坦克导弹。

  苯唑西林就是为这种耐药菌准备的药物。

  不过就是因为这种特殊地位,让它的价值区间非常狭窄。

  下有便宜有效的青霉素v和g,上有万古霉素这样的王牌压着。就算和他同级别的其他青霉素们,也可以利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这个挂件来武装自己。虽然比不了抗揍,但火力都足够凶猛,只要用的好,一样能杀敌。

  就好像之前市面上特别火的空调扇。

  下有风力日趋强劲的电扇,上有可以使全屋子一起凉爽的空调。在这种外部环境下,空调扇用是肯定能用,但地位就显得比较尴尬。不仅要提前冰冻冰晶袋,吹冷风的时间还和冰袋储存量挂钩,很不方便。

  唯一能说得过去的就是环保了,毕竟不用氟利昂,但吹久了室内湿度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