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一章 - 制瓦之艰_回到原始社会当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一名厨房的工作人员在挑水做饭的时候,经过我和风余地面前,脚下踢到一块碎木。一跤跌倒。将木桶摔成数块木板。

  “分瓣!”

  我不顾风余的惊诧,一拉马头,直接冲向制砖工地。

  这回我按上次做的木桩形状,让木匠为我做了一个分为四瓣的木桶,却不箍紧。而是用麻布裹在外面扎紧,倒也没有散。扔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也没有分开。

  这回用瓦泥抹上以后。用木刃割开,却没有割断。留了一点连在一起。

  最后是关键时候——将“泥桶”倒置在地上,一块一块地小心地轻轻地将里面的四个木瓣取出来,再揭掉那层麻布——剩下地“纯泥桶”竟然如我所愿地没有坏掉!

  连读三天我都在工地上做瓦坯,共制作了500块,并要求木匠在做好地瓦坯上用树枝搭了一个凉棚,太阳能晒到,但小一点的雨应该不会淋到。

  按烧陶的工序,七天后瓦基本干了,终于可以进窑。

  这一次我要求采用竖窑,以保证我所需要的温度。

  晒干以后的瓦可以轻易地将15到20块叠放在一起而不会压破,所以第一窑我就烧制了所有地瓦坯。

  但失败还是将我打倒!

  三天后,开窑的师父跑过来跟我讲,结果是失败的,烧出来地不是我原来跟他讲过的青色,而是红黄色,且几乎碎了一大半。

  什么原因?

  温度不够?泥不对头?时间不够?……

  为什么这么简单地一件小东西也会这么难做!

  我仔细检查了黄色的碎瓦块,发现断面上玻化的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地方成色明显不同,也就是说烧得不够均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烧的时间不到位。

  为了改进,我做了几个方案。

  一是改用优质的黄色粘土,延长牛踩的时间,直到每一把泥摸上去都细腻无比。

  二是同时开烧两窑,将其中一座窑点火以后的烧制时间延长到五天。

  三是延长冷却的时间到三天!

  按以前制陶的经验,开窑过早是造成陶碎的主要因素。温度不够可能会造成烧得的陶器质量不好,但碎裂却是快速开窑造成的主要结果。

  这一次开出来的瓦比较接近我的猜测,却仍是一场失败的结局。

  烧制时间延长的那窑比较好,但仍碎了一半以上,另一窑就肯定了我对烧制时间的推测——时间不够的就基本上都坏掉了。

  但也有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振奋!在好的那一窑里出现了一部分转青色的迹象!

  这说明我的工艺接近真正的后世烧瓦工艺了!

  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小的改良。

  趁秋收比往年迟的这十来天,我准备再烧一窑。

  这一次我将烧制时间增加到6天,并准备在冷却五天以后开窑!

  就在第6天,窑中的火渐渐小下去的时候,一场秋雨突然降临。

  我在窑边看到天边的乌云聚到头顶,急得大叫:“快来人啊!”从放瓦坯的棚下冲出来几名制砖工,在大雨滂沱而下时,六名“泥人”终于将窑顶用黄泥又厚厚地封了一遍,直到再也看不到窑中的烟透出。

  但第二天我再来看时,窑顶上封的黄泥被水冲出了一些水洼。我骑在马上,看着洼中的积水,摇头苦笑,看来老天是不打算让我住瓦房了。

  但老天跟我开玩笑,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