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使繁华的中原大地沦为杀人屠场。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曾任太山郡丞,不久去世。自188年诸葛亮由其叔父诸葛玄抚养。

  家乡战乱峰火的恐怖,在诸葛亮幼小心灵中打上了深刻烙印,在其思想上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安宁的愿望犹为强烈。公元l94年,诸葛亮十四岁随叔父流寓豫章。195年诸葛玄丢官后带诸葛亮依附刘表于荆州。公元197年诸葛玄病故,十七岁的诸葛亮与其弟躬耕陇亩于南阳隆中,直至公元207年。颠沛流离、四处奔波避难谋生的少年诸葛亮,又经历了十年躬耕,面对此情此势,居危思安,要求祖国统一的法家思想由此而产生是在理中。

  3、社会特征。东汉后期,南阳、襄阳一带是官僚、豪强的展集地。据载,从襄阳岘山以南至宜城百余里间,刺使、太守之类官僚有数十家。豪强势力兼并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锐,参加黄中起义的农民达数万人。公元190年,袁术唆使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占据南阳。3月刘表继任荆州刺史,得到南郡小庐县土豪蒯越与襄阳土豪蔡瑁支持,入据襄阳,襄阳成为荆州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可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刘表传》,喜欢空谈,不识“庶务”o境内“游子甚多”,“平居发调”,“人心不悦”

  《诸葛亮传》。“博术儒术”、“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干数”《刘表传》。然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后,统一北方的形势将近;孙权割据江东亦趋稳固。急剧变化的形势,激荡着荆襄志士仁人。颖川徐元直、后广元、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他们与诸葛亮“晨夜相从”,读书吟诗,谈古论今,评论天下大事,抒发自己的见解,游学傲社会调查,运用法家思想,分析现实,研究历史,寻找实现统一祖国远大政治报负的良策。他们耳闻目睹了董卓造乱、二袁等坚持儒家路线的败亡;黄巾农民起义的威力;曹操、孙策、孙权执行法家路线的胜利;由于豪强、州郡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人民深受饥苦的情景。因此,诸葛亮对当时的现实和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感受极深所以当他身居草庐,志在统一,成为当时“识时务”的俊杰。因而诸葛亮多年后在《又与群下教》中说“昔初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启‘诲”。在这些人帮助下,特别是他和不满刘权妁襄阳名士庞德公、司马德操过往甚密。这样,便在襄阳形成一支鄙视儒生的集团,他们认为儒生是“不识时务”的庸才,只有懂得时务的人才是人才。庞德公是这一集团的首领,很器重诸葛亮,称作“卧龙”称司马德操为“水镜”、庞统为“凤雏”。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娶诸葛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