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国人物介绍-蜀(下)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兴五年

  杨仪随诸葛亮出汉中。

  【公元230年】蜀后主建兴八年

  杨仪迁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假思虑,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诸葛亮既深惜杨仪的才干,而又倚用魏延之骁勇,常为二人彼此不和一事感到可恨,亦不忍对二人之间有所偏废。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每次并坐争论,魏延动或举刃指向杨仪,杨仪则泣涕横集。

  【公元234年】蜀后主建兴十二年书院

  杨仪随诸葛亮出屯谷口。同年秋,诸葛亮病困,密与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安排身后退军节度之事,欲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肯从命,军队便先行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等秘不发丧,令费祎往探魏延之意。魏延道:「丞相虽亡,我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都入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击贼,岂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甚么人,会被杨仪所部勒,为其作断后之将吗!」费祎知其不妙,便讹道:「我当为君回去劝解杨长史,长史是文吏,甚少管知军事,他必不敢违命。」于是出门驰马而去。魏延忽又觉后悔,欲截费祎,但已追之不及。魏延便遣人往窥杨仪等人如何行事,却见他们要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使各营相继引军而还。魏延大怒,率军径先南归,烧绝阁道。杨仪、魏延二人,各自上表陈奏,互参对方为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刘禅此事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皆保杨仪而疑魏延。杨仪等经槎山信道,昼夜兼行,继魏延之后回军。魏延先据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等人,杨仪便令何(王)平在前抵御魏延。魏延士众均知错在魏延,不为其所用命,尽皆散走。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走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斩之,得其首级,杨仪起自踏之,喝道:「庸奴!复能作恶否?」更夷其三族。

  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应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便唤都尉赵正以周易卜其事,谁知卦得家人(巽上离下,主平安无事),杨仪默然不悦。而诸葛亮平生密指,以杨仪其人性格狷狭,因此意在蒋琬,蒋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

  初时,杨仪为刘备尚书,蒋琬则为尚书郎,后来虽同为丞相参军长史,然而杨仪每次从行,都负责处理军中的劳事剧务,又自以年宦先于蒋琬,才能亦过于蒋琬,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当时人们畏其言语不节制,莫敢相从,惟有后军师费祎前往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