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节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力都不如李弘,都受到李弘的巨大威胁,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没有天子的不利因素迅速转化为有利因素,让李弘象过去的董卓、李傕一样,陷入各方势力的对抗和包围之中,彻底孤立河北。

  如果我们连横成功,天下则以黄河为界,分成两大势力。一大势力是河北李弘,一大势力是以大人为首的黄河南部州郡联军。

  如此一来,李弘优势尽丧,败亡之期指日可待。致力连横,打击合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各方势力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在我们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他们很难相信我们,更难彻底背弃天子和李弘为敌。

  说句实话,很多势力,比如刘表、刘备、田楷、袁术等人可能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李弘,也不得罪大人,以便静观时局变化,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要想连横成功,关键是实力,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各方势力都能受益。

  如何在削弱李弘的实力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各方势力受益?

  “改变爵制,分封公侯。”沮授此言一出,满坐皆惊。本朝承秦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第十九等关内侯和第二十等彻侯最为显赫。(孝武皇帝时为了避讳,改

  “彻侯”为

  “列侯”。)在秦之前的两周时期,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统称诸侯。

  诸侯有食邑,在食邑的土地上(即诸侯国)行使军政大权。到了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

  秦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用至今。高祖皇帝建国时,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封建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大量分封自己的亲属为封国的国君。

  这些国君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军政大权。他们相当于两周时期的五等爵诸侯,但这些封国的国君只能称

  “王”。二十等爵中的列侯,在名义上也相当于两周时期五等爵中的诸侯,但他们只食封邑,没有军政大权。

  高祖曾令众臣设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可见

  “王”、

  “侯”两爵的尊贵。(这里的

  “侯”,就是指二十等爵制中的关内侯和列侯。)由

  “七国之乱”到孝武皇帝集权后,封国的

  “王”逐渐失去了诸侯地位。同时间,由于战争多,因军功而封侯的人也非常多,关内侯与列侯站满了朝堂,这是武人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和侯爵有关的大事。孝武皇帝将列侯与三公重臣联系了起来。

  若被拜为三公的朝中大臣,还没有列侯爵位的,则立即被赐封为第二十等列侯。

  孝武皇帝的这一封赏行为,却被后世当作一种惯例制度沿袭了下来。孝武皇帝一朝,关内侯与列侯的分封,还是较多的按军功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