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52章 做自己的ECU?_超级电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款ecu有多难他还真知道。

  现今世界的三大主流ecu供应商分别是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和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零部件集团(gmacg),这三大巨头垄断着世界上超过90%的车载电脑系统的市场份额,此外西门子也占据着一小部分市场。

  做ecu难吗?难!但准确的说并没有难到想都不敢想的程度,实际上国内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有实力开发ecu的,甚至若干年后的国内几大领军民族汽车品牌都有开发自己的ecu的实力。

  但为什么没有企业开发自己的ecu呢?

  原因很简单,通俗的说,ecu其实就是一块专用的嵌入式电脑,上面所有的芯片、车上用的感应器件都能够从市场上买得到,从硬件基础上来说已经具备了。但之所以没有开发自己的ecu,最大的一个问题是ecu开发有一定的技术难点——难点在于控制策略开发和匹配的标定,比如进气门和节气门的开度、点火正时的时间、喷油策略的制定……这些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底蕴。这也是美国博世、日本电装最核心的、绝对不可能外传的技术机密,而自主车企底蕴不足,短时间内难以做好。

  甚至于硬件和软件部分都不是最困难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成本控制。

  ecu的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和其它行业的嵌入式软硬件开发是相通的,能够比较轻松地招聘到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然后只要舍得下花钱。到博世、电装挖几个有实力的经验丰富的人带头,并制定严格的开发流程。认认真真做软硬件测试,遇到问题全都认认真真地改不糊弄,这样ecu的软硬件就可以做得很好了。

  一款ecu产品从项目立项到最终拿出成品需要7到10年的时间,设计成本无比的高昂,产品做出来了,这个设计成本最终是要平摊到产品当中去的,卖出去的越多,单台ecu均摊的设计成本自然也就越低。大家花了差不多的设计费用,自主车企设计一块ecu,费劲巴拉的才卖出去100个;博世、日本电装轻轻松松一下子卖出去10000个,成本控制怎么比?人家成本不到500,卖800还有得赚,你成本就1000,怎么和别人竞争?

  自己开发,做得又不好又贵,因此很多自主车企选择了购买博世等的ecu,成了一种假象“自主车企不具备ecu设计开发的能力”,但实际上情况并非这样,除了德国博世、日本电装、gmacg以及西门子这些巨头之外,还有很多搞ecu的小公司,只是和博世、电装这些巨头们专精于大客户不同,这些小型公司更多的还是面向私人汽车改装领域,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外挂式电脑。

  林铮当然没想要做外挂电脑,他有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