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_抗战之军工元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xing。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李卫华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李卫华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李卫华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李卫华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根据地?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