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2章 中英经济与中英战争(二)_文明破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进行下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古拉耶夫同志,我们希望能够加大中苏在工业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更多的体现在机械零件的贸易上。”

  古拉耶夫不由得坐直了腰杆,这是他之前没想到的。苏联在1922年正式建国,何锐统一中国是在1923年。今年不过是1926年,双方的贸易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苏联的矿产资源,换中国的轻工业品,以及温带与亚热带特产。听莫里循提到了工业品贸易,这虽然很好,却也是苏联现阶段没有真正考虑过的领域。

  脑海里想象着斯大林同志可能对这个建议评价,古拉耶夫最终决定进行讨论,“莫里循同志,你认为有哪些工业领域可以合作。”

  得到了正面回应,莫里循信心增加了一些,“我认为所有工业领域都可以进行合作。包括成套与不成套技术设备制造的领域。”

  “你是要我们共同研发么?”古拉耶夫问。

  “如果苏联方面愿意提供你们掌握的重工业技术,我们中国可以自行在其上进行研发。”莫里循刻意强调了不需要苏联投入资源。作为英国人,莫里循非常能理解苏联对欧洲的想往。虽然从战略角度上,欧洲是苏联的敌人。但是从沙俄彼得开始,俄国就一直从欧洲引进技术。数百年下来,俄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心态。欧洲的技术设备的确更加先进。

  在过去的数次谈判中,莫里循能够确定这种心态在苏联也没有消退。所以苏联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心态,当苏联科学家自行研究开发的技术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一旦商议与中国合作开发技术,苏联方面就有种完全没理由的抵触,认为这种合作不可能得出超过欧洲的技术。

  既然苏联这么别扭,莫里循索性也不考虑拉苏联一起投资。只是希望苏联提供他们拥有的技术。中国科学界在科研方面就很有信心,尤其是在中国药品以及一部分化工领域获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后,工业领域的信心更充足了不少。

  就如莫里循所料,听闻自己不用掏钱,苏联商贸委员古拉耶夫情绪稳定了许多。开发新技术有很大风险,很容易血本无归。苏联是在惨烈的内战后才得以建国,到现在为止建国不过4年,哪里有那么多资金可以用来浪费。如果中国方面肯投资,苏联也不是不可以把一些技术拿出来共享。

  最终,中苏贸易的负责人间高级别讨论有了一定成果,古拉耶夫表示,自己会将莫里循的提议递交到苏共政治局讨论。

  莫里循到没有发现什么非得向何锐做重点汇报。中国将中苏贸易搞成了一个两国的贸易博览会。愿意参加的中国企业会来参展,苏联企业可以和各个企业对谈。

  虽然中国民营企业都想赚取暴利,但是苏联方面也不

  请收藏:https://m.jehnda.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